- May 06 Sat 2017 02:31
請教善知識: 人為何會有煩惱?
- May 05 Fri 2017 00:04
請問止觀與靜坐有何不同?
一、止觀即是定、慧兩種修行法門:
1.止:是修禪定,亦即訓練內心的專注力,並扶助一些粗煩惱,不單是佛教,各種宗教都有修止的方法,包括祈禱、念佛、數息法、持咒、誦經、禪坐等,認真練習,都可有一定效果。
2.觀:觀是觀照的智慧,這是佛教獨有的特色,不與其他宗教所共。有了定的功夫,在出定後,繼續對內在的身心或或外在事物作微細的觀察,以了解身心及宇宙的本質,由此解脫煩惱與輪迴之苦。修觀的方法亦有多種,包括五陰、十二入、四界、四諦、十二因緣等
二、靜坐是修行者經常採用的方法,透過靜坐,配合念佛、數息等修行禪定,亦可進一步修行觀慧。
三、佛教的修行法門有多種,在行住坐臥、舉手頭足、一呼一吸之間,隨時隨地都可修行,因此除了靜坐之外,尚有行禪、立禪、臥禪、生活禪、非靜坐時的念佛、持咒等多種修行方法。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606000015KK05617
- May 04 Thu 2017 22:10
靜坐:開悟的七要素/觀呼吸:建立每日禪修的習慣/走路的禪修~傑克‧康 ...
舒服而安靜地坐著,讓身體輕鬆地休息,輕柔地呼吸。放下過去和未來的思緒、記憶和計劃,只專注在當下。讓你珍貴的身體展現最需要療癒的部位,讓身體的疼病、緊張、疾病和創傷顯露出來,用仔細、溫和的專注對待它們。緩慢而小心地感覺它們的能量,注意它們內在的組成成分~脈動、抽搐、緊張、刺病、熱、緊縮、酸痛,這些性質組成我們所謂的疼痛。以接納溫和的專注力,充分感覺與容納它們。覺察身體的其他部位,如果有收縮和緊繃,溫柔地注意它,輕柔地呼吸,讓它打開。然後,以相同的方式覺察心中的任何厭惡或抗拒,用溫柔的專注注意它,不帶排斥,允許它原本的這樣子,允許它在自己的時間打開。現在注意你探索的疼痛所伴隨的思想和恐懼:“它永遠不會消失”,“我無法忍受它”,“我不該遇到這種情形”,“它太難了、太麻煩了、太深了”,等等。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luciechen.pixnet.net/blog/post/375764486-%E9%9D%9C%E5%9D%90%3A%E9%96%8B%E6%82%9F%E7%9A%84%E4%